智能农业的概念诞生于1999年,并于2005年在中国普及。2009年,它被正式列为中国五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,并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
不可否认,智能农业一直是农业发展的指导标志。然而,在过去的17年里,智能农业并没有在农村地区完全普及。通过与传统农业的比较和分析,我们得出以下结论。
智能农业利用电脑和手机APP,通过网络云自动操作传统农业生产中涉及的气象监测和环境监测。信息结果反馈给农业园区、农业企业、科研机构、专业大户等。从而科学合理地种植作物,提高产量。
一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必然性
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是:精耕细作,铁犁牛耕。
优缺点:产量高,自然灾害承受能力差。中国的特点是人多地少。在农村地区,许多地区平均不到一亩地种植。因此,传统农业多年来一直占据主流地位。然而,近年来,受城市化的影响,大量农民在城市工作。农村地区大多是留守老人。谁将来种地一直是人们讨论的核心话题。
正如我前面提到的,今天的农民去城里工作。如何植土地,如何种植好土地,都是一个问题。所以现在有了一个新的职业专业农民。
专业农民利用互联网 智能农业,重点解决传统农业三大问题:1。传统农业使用的农药化肥对农村造成的环境污染;2.传统农产品的食品安全;3.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(按产量/人的效率计算)。
二、智能农业发展需求
毋庸置疑,发展智慧农业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。那么为什么这么些年智慧农业的发展如此缓慢呢?
通过走访农村,华农旅总结了几个发展制约因素:
1、智能农业是一种复杂的商业运作模式,需要农业企业(合作社)、物联网企业和农民的多方合作。
2、经营维护成本高,短期内难以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。
3、农民对物联网、云计算等新技术还是很陌生的,观念还有待改变。
4.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,光纤在农村尚未普及;此外,由于农村交通条件和人才不足,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远未满足要求。
5、目前,大型互联网零售企业往往非常重视消费品下乡,而农产品进城的实施则相对滞后。
三、智慧农业发展现状
国外发展现状
美国模式:美国具有土地多、人少、农民文化水平好的特点;因此,美国采用集约化、规模化、精准化的生产模式。
日本和韩国模式:日本和韩国的农业特点是土地少,人多。即使是农民的生产地也是农民的生活地;因此,日本和韩国采用合作社、环保和可追溯的生产模式。
以色列模式:以色列具有土地多、缺水、农业技术高等特点;因此,以色列采用智能、经济、高效的农业。
欧洲模式:欧洲农业以庄园为生产单位,多为老年人经营;因此,欧洲大多以家庭农场的模式发展,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。
目前,世界各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农业大数据开发APP广泛应用于农业。
国内发展现状
国内智能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。近年来,农业部正在稳步建设智能农业示范园区。中国模式的智能农业应具有中国特色,符合中国国情。因此,智能农业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。
综上所述,未来智能农业将逐步取代传统农业,发展智能农业的困难主要在于基础设施条件和人才匹配。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农业发展模式转变的意见〔2015〕59提出了农业发展目标: 到2020年,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。各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,产业结构逐步优化,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,物质技术设备条件显著改善,农民收入不断增加,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持。到2030年,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取得了显著的成果。产品质量安全,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高,原产地生态环境良好,产业发展有机整合,农业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,竞争力显著提高。
可以看出,未来15年,传统农业将逐步完成向现代农业的转型,智能农业将超越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。政府将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,智能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将获得更多的补贴。
2016年8月29日,农业部关于印发《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通知》
根据该计划,未来五年将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信息化,加快农业现代化。这为农村智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技术条件。如果未来物流和交通能够形成高速运输,其市场前景将具有巨大的利润。
扫码咨询与免费使用
申请免费使用